陶艺志工日记
如果说吉隆坡或雪州有什么地方适宜退休时居住,我想应该是这里了。驱车经过双溪毛糯医院不远处的前方转过来的一路上都是花圃,衬托着山峦起伏,这个临过年时总是被一遍又一遍地报导过的地方,没想到平常的日子里也可以看到迎风招展的花团锦簇。手机收到的讯息清楚地标明了位置和地点,转了一圈,把车子停好后通知了彦妮姐。这个在脸书上看了千遍万遍的地方,我终于来到这里了。
风很好,光很好,一大片的翠绿在眼前伸展开来。抛不开实习期的知识,脑海中迅速架构着能够在这块土地做些什么,这个角落,那片草地能怎么运用。或许住在这片世外桃源里的人从未在外面的世界生活过,但我想,这里也就足够了。时光在这里停止了,仿佛某个武林大师在这里布下了结界,完全听不到大路的车水马龙,旁边南北大道的喧嚣似乎与它无关,所有属于都市的繁忙与疲惫都在跨越了结界后被过滤了。
戴着一顶色彩斑斓的帽子的黄章祥伯伯是我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位院民。“大肚黄,文章的章,吉祥的祥”。习惯于老一辈的姓氏介绍,所以我很快知道他指的是哪个黄。在等着彦妮姐和其他院民的时候,我跟章祥伯伯聊着天。院民陆陆续续来到民众会堂集合,过不久,彦妮姐也来了。她简单地交代了今天的任务后,院方调派的巴士施施然地来了。
小心翼翼地扶着院民上巴士,由于巴士梯级没有扶手,叫这些年迈的院民爬上去显得有点吃力,实在让人心疼。抵达目的地时,扶着院民下巴士,又是另一阵心揪。下了巴士,我才知道原来我今天大赚了,竟然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天目陶艺工坊。楼下是生产线,楼上是工作室兼展览厅。搀扶着院民上楼去坐好后,Raymond 老师便开始讲解和示范手捏陶碗的塑形方式。
分配了陶泥,大家便开始进行这项“工程”。看似容易,做时难。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碰过粘土的我,今日竟然要协助院民做一个碗。这是我昨日接到通知时,完全想象不到的情景。小小的工作室,兴致拳拳的老中少齐聚一堂,大家都开始“搓面粉粿”。这么巧,我又坐在了黄章祥伯伯的身边。跟着老师的指导,先做了一个饼放在模具的底部,然后一层叠一层地把一条条类似“长豆”的泥条圈在模具边。看着章祥伯一边做,一边问,然后耐心地听着指示,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教琴老师的身份。老伯不耻下问的精神,让我自愧不如,今天不过是我的第一堂陶艺课,而他们已经是第四堂课了,再怎么说,老伯的经验确实多过我啊!
随着一圈又一圈的泥条依次放入了模具内,碗的形状的逐渐成形。而我除了领着章祥伯工序步骤以外,便协助他把泥条压入模具中。我们分配到的模具是刚好一碗饭的大小,比起其他较大的模具,制作起来并不很耗时间。跟着其他陶艺班学生与Raymond 老师的指导,我们很快完成了手上的作业。等待土坯较干后,Raymond 老师就把成品从模具取出。
待大家都做完了后,彦妮姐从苏老师那里拿来了之前院民做好的成品,这些已经烧好的陶艺品,就像在天目陶艺店面展示的成品那样。彦妮姐向大家解说,这是初级陶艺体验班的最后一堂课,所以大家都已经“毕业”了。我看着大家面前摆放着的碗,那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啊,这是我的第一堂课!
随后,Raymond 老师带着大家参观楼下的工坊并讲解陶艺制作的工序。参观结束,大家心怀满足地踏上归途,并期待着下一次中级陶艺班的开办。
回到民众会堂,我跟着另一个义工丽娟送院民回小屋,然后到大楼与院民聊天。通风的女病楼,摆放着8张病床和院民的零星杂什,丝毫不觉医院的气息。我挨个地向院民打招呼,本来还想着类似这样的探访或许会让院民反感,毕竟谁我想会喜欢像动物园一样地被”参观”,但我竟意外地收获了滿滿的善意。我想今日是我这辈子脸皮最厚的一天,大家像一家人那样闲话家常,甚至说的话比我跟亲人说的还要多。到了晚餐时间,热情的院民还招待我们和彦妮姐用晚餐。
偌大的大楼,不止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还有等待着我们去发掘的故事。除了已成为故事馆的民众会堂,希望之谷的大楼更像是个有充沛情感和温度的生活馆。
今日之行,让我认识了这个耐人寻味的生活馆,在麻疯病逐渐走入历史的年代,我庆幸还来得及认识这最后一批留院者,聆听他们的故事。
文:许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