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沛流離 • 柔和暖風 ——520希望之谷導覽義工培訓觀察記錄

圖、文/王麗馨

“以前我們怕人知道,現在我們怕人遺忘。”

Joyce是雙溪毛糯痲瘋病康復者的後代,在5月20日希望之谷導覽義工培訓課程的第一天,她被問及“是否會對後代坦承自己的成長背景”,以上是她的回答。

她補充說:“民眾歧視對院民造成的傷害並非肉眼可見,病患和病患的後代都存在自卑情節。我們要趁痲瘋病還沒被完全遺忘之前,喚起人們的醒覺意識,排除對任何疾病的誤解和偏見,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愛滋病。”

Joyce也提及,她的朋友曾因痲瘋病患後代的身分,被同學排擠欺負,長大後心中陰影一直存在,至今仍無法釋懷。“她告訴我們,就算別人用槍口對著她,她也不會說自己是痲瘋病人的後代。”

疾病導致一些病患毀容,有的病患則因勞力工作而加重傷勢,最終殘疾。痲瘋病後代的父母一般都隱居在院區,他們也囑咐孩子,千萬不能讓外人知道他們來自雙溪毛糯。Joyce形容:“我們的父母都是隱形的。”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紀錄片《風的傳人》,“風”取自痲瘋病諧音,也比喻痲瘋病人的後代像風一樣吹到不同的地方;而風也無形,風起有感,風停可能就被遺忘。如果最後一批痲瘋病人走了,歷史很快會被淡忘。

動畫片“可可夜總會” (coco)提到:“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被遺忘才是”。可惜人類很善忘,歷史總是不斷重演。我們每個人終將迎來人生的告別,但真正要告別的,是人類的無知。

逃避往事只能掩蓋醜相,唯有直面那段不堪的過去,才能一再地提醒大眾,我們不希望歷史重演,我們不要人們再次經歷悲哀的骨肉分離,我們也不要成為那個無知的欺凌者。

我喜歡Joyce分享有關她在希望之谷度過的快樂童年。說起當時她和其他孩童一起參與節日演出,Joyce臉上煥發幸福的光芒。她懷念那位總是盡心盡力訓練小孩的師姐,“她進來痲瘋病院前是一位鼎鼎大名很漂亮的花旦,染病之後就再也沒有出去,一直到終老。”

縱使這個地方有許許多多道不盡的哀愁,可是院民接受了他們的命運,在平凡的日子營造平淡的幸福。

如果院民如風,我想那是一陣陣柔和溫暖的風,在無盡的誤解與歧視之中,吹來海量的包容與寬恕。

希望之谷故事館館長陳彥妮向我們敘述她和希望之谷十幾年的緣分,從一開始的桔子樹​​紛爭,到東院抗爭失敗,再到顛簸的尋根之路,至今仍然一步一腳印,走在“希望”的路上。

彥妮和多位熱心的義工組成“Care & Share”團隊,一直以來舉辦各種活動,讓希望之谷充滿生氣;因疫情而中斷的申遺之路也即將重啟。

我祝福彥妮和善良的義工們,能夠在這條漫長的路上,收穫生命的滿足,也祝福希望之谷早日申遺成功,讓這片漂亮的歷史古蹟生生不息。






後記:感謝彥妮接受我在希望之谷進行社服活動。這是我第三次到訪這塊可愛的土地。我記得第一次到訪時就看過李仁愛和二女兒相聚的短片,當時潸然淚下;而這次重看依舊沒能忍住眼淚。Joyce分享時提及,院民之間會用一些獨特或隱晦的字眼來形容一些人或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好人”。“好人”對我而言,就是“壞人”的反義詞,是指“善良的人”、“慈悲的人”。可是院民的“好人”是指“院區以外的人”,是“健全的人”、“沒被感染的人”。我不捨院民把自己歸類為“病人”,我相信,顛沛流離使人更懂慈悲。願所有因痲瘋病而受苦受難的靈魂得以解脫。

Ean Nee Tan